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概况
学院规划  

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由原人文学部下设的社科部发展而来,于2011年正式成立。现有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停招)。学院下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5个教研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等3个研究机构;1个大连大学基层党建研究中心;学院还承担大连市市委宣传部及金普新区组织部、宣传部的理论宣讲任务。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局之年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收官之年,面对国内、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谋划未来,朝向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双一流”地方性大学目标迈进,推动学院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特制订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作为方向引领,积极谋划学院发展,全面推进“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与进展。具体表现在:

(一)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学院承担了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学院拥有校精品课程 1 门;辽宁省省级教改项目 2 项;辽宁省思政课教学改革“择优推广”计划1项;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1项;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 1 项;

五年来,学院共培养毕业研究生 27 名,均授予硕士学位;毕业研究生就业率 100 %。五年来,学院研究生获国家级奖学金1人;会议论文二等奖2项;成功申报大连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校级项目10项。近五年学生公开发表论文35篇。

(二)学科建设稳中有进

学院目前共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思政),分别归属于法学、教育学学科门类,其中,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3个二级学科,五年来,学院各学位点的发展稳中求进,一直积极致力于申报博士点的突破。

学院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国际政治研究中心为平台,聚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研究,形成了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为特色的研究体系。

(三)科学研究重点突破

学院不断拓宽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渠道,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开展舆情研究与监测,开展基层党政干部交流与培训,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选人用人提供信息服务和人才支持。2019年舆情调研与干部宣讲工作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充分肯定,金普新区电视台、大连市电视台给予报道。

五年来,学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 16 项;市级以上立项          12项;校级立项 14 项;其中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3项。五年来全院获得科研经费共计 96.4 万元。发表CSSCI论文 10 篇;核心期刊1篇;CPCI检索论文 6 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 15 部;获得省级以上奖励二等奖 2项,三等奖 1 项。

(四)师资队伍呈现新貌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 34 人,教授 5 人,副教授 19 人,讲师 10 人,具有博士 7 人和硕士学位的教师 25 人;五年来,学院共引进博士、硕士 6人,新增硕士生导师 1 名。有 1 人入选教育部2016年度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辽宁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1人;1人入选大连市金普学者称号;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逐步形成。

学院始终积极推进教学名师培养计划, 3 人获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赛二等奖, 1 人获辽宁省届微课评比活动 优秀 ;获得辽宁省第二十一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高等教育组课件三等奖。

二、存在差距与不足

(一)科研意识淡漠

学院原有教师队伍来自三校合并构成,绝大多数教师的科研素质未能随学校快速发展而同步提高,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教师科研意识淡漠,科研带动教学、科研助力发展得不到有效落实,科研意识淡漠成为严重阻碍学院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虽然引进博士发挥科研引领作用有所体现,但科研主体地位未能从体制机制方面给予根本性解决。目前,只能通过学院的科研奖励制度,调动老师的科研积极性,但没有形成人人搞科研的火热氛围。

(二)研究生规模较小

中央反复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学校每年给马院的名额基本上就是5个。经过比较分析发现,我院在读研究生规模(15人),在省内40多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中排名靠后,特别是2020年的招生情况看,各高校都在扩大规模,我校仍然没有增加。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作为专业性较强的高校,该校马学科硕士点招生人数由原来的1-2人,扩招为10人,是我们的2倍。作为综合性大学,我们的数量实在太少了。而研究生招生规模小导致缺少学生培养的学习和研究氛围,无形中增加培养难度,也会直接影响培养效果。

(三)学科建设水平较弱

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水平偏低,在2018年度抽查的46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点合格评估中,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第10 位,虽然顺利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二级学科均未入选辽宁省重点学科支持计划,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在全省虽然并不落后,但学科层次上台阶一直没有更大的突破。

三、目标与任务

(一)总目标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积极响应“高举一面旗帜、凝聚一支队伍、建设一个学科、开好一类课程”工作部署,坚持“在马信马、在马研马、在马讲马、在马用马”的工作口号,按照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围绕党和政府重大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根据党和国家需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三大职能的总要求,进行全院工作的布局谋篇,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到2025年,努力建成在辽宁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具体目标与任务

1.学科建设

继续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3个现有二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硕士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科技观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接受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辽宁的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努力提升学科地位,力争在新一轮学科申报中,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单位。力争到2025年,使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辽宁省内名列前茅。

2.队伍建设

继续引进高水平的学科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使学院专任教师达到40人;加大对现有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师资学历层次,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到2025年教师博士学历构成显著提高,同时为教师开展博士后研究创造条件,通过教育部、辽宁省“择优计划”项目申报,打造高水平学术梯队。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以高水平学科人才为核心的研究团队。

3.人才培养

高校思政课教学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只有与时代同步不懈改革,才能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实现其“实效性”。这方面我们将以思政课为主阵地,通过提升教学质量、拓展实践环节,不断强化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培养质量,争取研究生省级优秀论文实现零突破。力争每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科教学(思政)相关硕士点研究生招生数量在10人以上,在读研究生40人以上。每年组织一批研究生参加国家或省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术会议。

4.课程建设

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断创新手段和方法,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程研讨、定期说课等途径和方法,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群,力争2门课程进入学校重点建设的核心课程,争取基于互联网开发并建设1-2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搭建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提供硬件支撑

5.科学研究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使之不并断落实、落细。凝聚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通过加强与市委宣传部、金普新区宣传部等部门联系与共建,实现科研服务地方。在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上有所突破,力争新增1-2项国家级项目;10个以上省部级项目;力争在本领域高水平CSSCI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一批代表性研究成果,论文发表总数争取明显增加。力争省部级以上获奖实现新突破,达到2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总量达到50万。

6.校园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进一步凝练和培育“红色文化”,积极营造“红色文化”在校园中广泛传播的浓郁氛围。继续支持大连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建设和大连大学“嘉年华”校园文化节中的文化品牌建设。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学生活动评委、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教书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7.社会服务

积极响应辽宁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指导意见;做好服务地方的理论宣讲工作,深入金普新区村镇街道,及时宣传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好社会舆情调查及动态监测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落实关向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建好并新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蹲点调研、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

(三)阶段目标规划

                 时间

项目      指标

总目标

分年度目标

学科建设

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争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辽宁省内学科排名名列前茅;

力争建成辽宁省重点学科;

队伍建设

教职工规模

达到47人,其中专任教师人42,博士学位比例显著提高

争取每年新增2人左右

研究团队

重点组建3个具有连大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团队

2021年至2022年建成1个学术团队;2023年至2025年建成2个学术团队;

人才培养

学生规模

在读研究生达50人以上

每年招生人数争取10-15

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争取省级优秀论文的突破

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课程建设

核心课程

力争2-3门课程进入学校重点建设的核心课程

2021年至20231门;2023年至20251-2

网络公开课

建设1-2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

2021年至20231门;2023年至20251

课程群

组建4门思政理论课课程群;搭建网络集体备课平台

2021年至2023年初步建成课程群;2024年至2025年深化课程群建设

科学研究

论文发表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水平刊物上发表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

2021年至20225篇;2023年至20258篇以上

国家项目

力争新增12项国家项目

2021年至20231项以上;2023年至20251项以上

省部级项目

力争新增10个以上项省部级项目

2021年至20224项以上;2022年至20255项以上;

省部级以上获奖

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

2021年至20221项;2023年至20251

校园文化

进一步凝练和培育“红色文化”,积极营造浓厚的传播氛围;

继续支持大连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项目建设;

继续支持大连大学“嘉年华”历史文化节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建设;

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指导全校性学生活动或担任学生活动评委;

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校外交流

教师校外交流

选送5名教师到国(境)内外知名高校访学或交流

争取每年选送1

学生校外交流

校际交换、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的学生比例达50%

争取每年选派23

社会服务

理论宣讲

完成大连市委宣传部理论宣讲任务;金普新区理论宣讲任务

争取每年有12次舆情蹲点

教学实践基地

新增12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

2021年至2022年新增1个;2023年至2025年新增1

 

四、主要举措

(一)实施科研助力计划,为教师科研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学校对教师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持积极态度,学院帮助教师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现实需求的同时,加大邀请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力度,为广大教师设计申报高水平课题提供强大支持。在科研助力计划中设立专项经费,为教师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发表高层次论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提供经费支持。在解决教学挤占科研精力问题上建立相应制度,突出科研主体工作地位,保障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二)聚焦研究主题,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阐释水平

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和阐释、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辽宁发展实践结合研究、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加强与市委宣传部、《大连日报》等部门的合作,刊发学院教师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大连市智库平台作用,继续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开展社会舆情的调研与监测,打造一批立足大连实际、具有大连特色、契合大连需求的研究成果。

(三)以多样化改革为引领,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推行“专家指引、集体磨课”的教学创新计划,深化“三个课堂”有机整合教学模式规范化和实效性探索。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工作,聘请校外教师组成专家组,在教学专题的总体设计、备课教案以及课件、试讲等环节给予指导。定期开展集体研讨教学专题,开展说课试讲,组织教师进行磨课。设立课程建设专项资金,对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详细教案的设计和编写工作给予资金支持。探索打造高效便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体系,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探索课程实践从校内走向校外的有效途径,加大力度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

(四)分类培养师资,加强队伍建设

按照学校相关制度规定,根据学院的特点,大力推进实施教师分类培养、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制度,让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潜心教学,让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安心科研;同时对新引进教师明确提出前一年不独立进课堂的要求,专心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大连的实践,致力理论宣传、阐释和研究工作。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改革开放典型城市、学校对口援建地区、革命老区进行考察和学习交流,让更多鲜活的案例进课堂,切实增强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五)优化培养方案,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

以省重点学科建设和学位点评估为导向,对标研究生培养方案,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为特色方向、着力培养忠诚于党的理论研究和教育事业的青年人才,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高精尖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人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保障措施

(一)思想组织保障

1.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学院改革发展、服务师生、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提高直属党支部领导班子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学院“十四五”期间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2.坚持文化育人,加强学院思想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深入挖掘学院文化,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学院软实力。

3.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动。自觉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具体要求,自觉用党规党纪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持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二)资源保障

1.积极整合资源,加强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有效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力量,拓宽对外合作渠道,加强与校外有关专家的联系,聘请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充实教学科研资源。加强与大连市委宣传部、大连电视台、大连日报社等单位的战略合作,建好教学科研平台。

2.优化投入结构,提高办学经费使用效率。坚持开源节流,加强财务管理,在确保基本工作的基础上,把资金重点投向学校对学院下达的重大突破性指标和重要基础性指标任务的完成工作中,确保学院规划确定的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机制保障

1.优化管理体制,积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针对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探索教学组织、学术组织以及党组织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各方面互利融通的体制机制。坚持“学者治院”原则,充分发挥学院教授委员会在人事安排、职称评定、科研奖励、项目推进等工作中的组织决策作用。出台相应政策,规范管理体制机制,配齐配足教学科研服务岗位人员编制,充分发挥其服务一线教学科研的职能。

2.坚持全员育人,积极发挥思政教师力量。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全员育人机制,将思政理论课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担任学生活动评委、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等计入育人工作量,鼓励全体思政理论课教师既教书育人又潜心科研。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629



版权所有 © 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